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日】野口悠纪雄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只有泡沫崩溃了之后,人们才能知道它是泡沫。”
飘摇的形象,
你们又渐渐走近,
从前曾经在我模糊的眼前现形。
这回我可是要将你们牢牢握紧?
——歌德《浮士德 悲剧 第一部》
第1章 战时体制延续到战后 1945年-1959年
日本的“1940年体制”,即日本式的举国体制带来了战后经济复苏。在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日本也出现了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政党。
在1955年,两大保守政党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与社会党形成新的政治格局,即”1955年体制“,此后这个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日本也有类似“三大件”的称呼:将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并称为“三种神器”。
竟能如此相像啊。
“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
比喻为“卡美洛城堡”:一旦失去,就再也不能重兴的圣地
战后史观:通过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实现复兴
1940年体制史观:复兴是战时体制首战告捷
第2章 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1960年-1970年
池田勇人内阁“收入倍增计划”
安保斗争
昭和三十年代(1955年-1965年)
煤炭产业的劳资纠纷“三井三池协议”
战后粮食管理:双重价格制
大藏省
田中角荣大藏大臣
让新职员干杂务:“为了让新职员去掉大学毕业生的盲目自负”
前辈们传授了许多处世法则,例如“在走廊走路时一定要拿着点文件,两手空空会被视为无能”“不过当上科长以后,文件就要交给部下,自己绝对不要拿”等。
大藏省甚至还有万能演讲法,专门用来应付突然需要发言的场面。据说就是不论什么情况,一律用“这个世界是由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的”来搪塞。例如,如果提到税收问题,就可以说:“所谓税收,是由税务局征税这条经线和纳税人的合作这条纬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线互相协作,方能形成合适的税收体系。”关键是要用“线”的比喻,使大家联想到布匹,然后恍然大悟,表示理解。
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宣称,“已经不再是战后”,意味着战后复兴阶段的结束。但在大藏省,无论战争时期、战后时期,还是后来的岁月,都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滴罢了,并无甚区别。
“10倍经济社会”:无限乐观主义
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财政投融资
美国嬉皮士文化:“选甘道夫当总统“
第3章 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1971年-1979年
尼克松冲击与浮动汇率制
纵向社会进行横向移动
田中角荣首相因洛克希德事件被逮捕:“幕后将军”
停滞性通货膨胀: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共存的状态
“1940年体制的枷锁”
第4章 金光闪闪的80年代 1980年-1989年
日本第一:汽车和半导体超过美国
日本式管理方式
日本式经济体系:以组织为中心的协调社会
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1985年9月,发达国家的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国际会议,发表“广场协议”
“三重优势”:原油价格降低、日元升值、利率下调
1987年2月:G7会议,卢浮宫协议,阻止美元贬值
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981年:罗纳德·里根推行自由主义改革,“里根经济学“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战胜了凯恩斯主义?
中曾根改革下的三大公司民营化
日本国有铁道、日本电信电话公社、日本专卖公社
1982年成立:中曾根康弘政权
土地泡沫
股票价格高涨
世界名画:挂在墙上的土地?
修建高尔夫球场:梦幻炼金术
日本资金买下全世界
“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天道未必酬勤,巨富源于“虚业”
地价暴涨:对未来的过大期待和金融缓和政策
泡沫经济是1940年体制的垂死挣扎
第5章 泡沫与1940年体制同时消亡 1990年-1999年
萨达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再次导致石油危机
仍然认为日本比美国更强大
山一证券:金融工学,营业特金,转移亏损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
处理不良债券给国民带来了10万亿日元负担
大藏省丑闻:“无内裤火锅店”事件
大藏省失信于民:1940年体制需要国民相信体系会“公平地进行分配”
塔西佗陷阱
大藏省被拆分
危机意识的重要
制造业日薄西山
1995年3月: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第6章 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 1980年-
留有社会主义痕迹的原民主德国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
德国的魏玛共和国
为什么没有出现“德国的时代”?
- 重建落后的民主德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德国产业结构未能适应发生了巨大改变的世界经济环境
中国实现工业化
IT革命
制造业由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
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经济高速发展,”凯尔特之虎的奇迹“
9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的顶峰
战后50年到70年:日本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美国的房价泡沫:世界规模的资本循环机制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与房贷有关的金融产品价格暴跌,“次贷危机”
引发问题的房屋贷款多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次级抵押贷款
2008年9月:美国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雷曼冲击”
中国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萧条,连续5次降息,实施了总额高达4万亿人民币的大型经济刺激政策。这导致中国国内发生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以及其后的房价下跌。我认为中国政府至今仍未能有效处理房价下跌造成的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不良债权问题。
(注:这里指2014年中国房价短期下跌)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安保斗争、全共斗以及联合赤军等都属于这类事件。可能这些运动的主导者们以为自己在为革命而奋斗,但是在一个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社会根本不可能爆发革命。人们相信“明日会比今日更富足”,不会要求体制改革。这些事件的主导者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历史认识。
2001年4月到2006年9月:小泉纯一郎内阁经济改革
“结构改革无禁区”
终章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感觉不对劲儿”
地价和股价不断上涨,高尔夫球场的开发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亿万富翁。而认真工作的人却买不起房子,不得不住在离工作地点越来越远的郊外。日本企业在海外大出风头,到处收购酒店和购物中心。最后甚至连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加利福尼亚的知名高尔夫球场也被日本企业买了下来。这些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现实中发生了。
在战后复兴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石油危机的年代,我从来没有对什么事情感到过“绝对不可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每年都超过10%,实现了被世界称为“奇迹“的瞩目发展。但那时我却没有“绝不可能的事儿正在发生”的感觉。因为在那个时代,所有日本人都在拼命地工作。所以我觉得,日本理所当然会越来越富足。
“不对劲儿”是因为“劳动致富”原则不再成立
换句话说,就是出现了“从无中产生有”的情况。整个经济的可利用资源总量没有增加,有人变富就必然意味着有人变穷。所以,所有人全都不劳而获的状态,一定不会长久。
经济变成击鼓传花
安倍晋三内阁:本质上还是“战后体制”
后记 摆脱“头脑中的1940年体制”
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
因为日本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调整其过剩雇用的问题。它们正因为这个原因无法转换商业模式,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当然是重要课题,但这不是民间企业的义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方便人们更换工作,这些都是政府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