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两幕悲喜剧,一场安魂曲。
幻灭死生同泡影,半生如梦等微尘
“威利,到哪年哪月你才明白,这种事屁钱都不值!你给他起名字叫霍华德,可这件事你卖不出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卖得出去的东西才是你的。奇怪的是,你是推销员,可是你不懂这个。”
威利·诺曼,一个推销员,一个父亲。
他以为自己受人尊敬,地位崇高,是大人物。
他以为自己的孩子外貌英俊,才能不凡,能成事业。
但威利的幻觉,正如美国梦的虚无破灭。他出轨,纵容儿子,虚荣伪饰,自我欺骗。他的儿子自负、无能,歪门邪道,一事无成。
事业与家庭双重悲剧的背后,是自我与外在、臆想与现实的双重悖论。这个出场是已年老力衰的推销员,其实一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沉湎在未醒来的梦中。
悲剧之所以对读者或观众有那样强的冲击力,正在于希望的出现又破灭,在于剧中人物努力逃离深渊之后的再次坠落。诺曼兄弟畅想自己借钱成立企业,威利想靠自己的“好人缘”成功。但当父子在饭店再聚时,只有两者破灭的希望与无可避免的矛盾爆发。
剧本里总能看到过去场景与当下的交汇杂糅。旧日的幻影在人物的对话与想象中频频出现,随着缓缓揭开的帷幕,让我们看见这个家庭痛苦的根源与注定难逃的厄难。
而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威利自身悲剧的根源。
正如剧作者阿瑟·米勒所说,“它与其说是一出戏,不如说是个事实;它不掺入作者的意见,而是自行渐渐展现进程和一种伦理作用,展现行动的社会法则······”
性格决定命运。威利的自负虚荣,林达的顺从软弱,两个儿子在父亲所编织的谎言中的沉沦,诸多因素将整个家庭的命运一步步推向深渊。
不少分析将悲剧归结到中产阶级美国梦的破灭和资本主义的虚伪;但我以为,《推销员之死》所讲述的是可能发生在每个地方,每段时间的故事。
也许我也能从戏剧中看到自己;是在直面惨淡真相后意识到身为凡人的庸常,还是如威利一样,继续用谎言和幻觉包裹现实,直到梦的破碎与路途的终点。
威利在那个夜晚驾车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