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
【英】肯·福莱特
书封上说,“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我说,夸张了。值得一看,但尚未达到无可替代的地步,这种宣传也是噱头居多吧。
可以与之对比的,是同样以战争为历史背景,将虚构与历史融合的《战争与和平》。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感染力远不如托翁笔下的安德烈公爵,一方面是笔力,另一方面也是角色的人生轨迹存在一定的套路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格里戈里兄弟逃离俄国的故事,不管是列夫抢走了船票,没能到美国而是被送到英国等等,都是能一眼看到后续发展的情节,可谓毫无悬念。
作者的价值观念在书中是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的,无论是故事的发展还是对人物的点评。从故事开始的那场宴会——事实上,也只有参加过那场宴会的人才有资格在本书后续的故事中出镜,其地位和人生的发展在这不到十年间大多大起大落。艾瑟尔·威廉姆斯从工人家庭的女儿,到贵族的管家,最终成为叱咤风云的政坛强人,尽管我并不喜欢这个角色,但毫无疑问,她是真正的高飞之人。在故事的结尾,菲茨第一次在艾瑟尔面前低头,不得不为她让路,主人与管家完成了身份上的对换。与之对比的,茉黛从贵族女子沦落到去夜总会表演来谋生,同样是参与政治,热心女权,却为了爱情而走上一场跨国的不归旅程。命运是交换,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角色是列夫·格里戈里。无论是出场还是结局,无论是在俄国还是到了美国,在夜总会还是在战场,这都是一个令人不齿的角色——正如他自己所说:
列夫把头扭向一边,不让她看见自己的脸。你成功了,他对自己说。你跟她坐在停放她父亲遗体的房间里,竟然能让她回心转意。
你这条狗。
这条吃得满嘴流油的狗,也正是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里,靠着无赖、狡诈和无底线的手段爬上去的人物体现。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本书最大的暗线是一战爆发的种种必然与偶然条件,看到多种合力制衡下最终将欧洲推向了战争的深渊。在德国故事线的最后,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出现在了报纸上;几十年后,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在未消的仇恨与动荡的社会中再次掀起。正所谓: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