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创业思考

小米创业思考

雷军

这本书主要部分大约是雷军2020年上半年总结的,22年出版,也包含了小米宣布造车后的内容。专门去读一家当代企业的传记其实是有点奇怪的。在如今这个混沌的舆论场,立场、价值乃至事实都有可能随时反转,盖棺也不见得论定——宗庆后已经表演过这一点了。

但我有一个简单的认知,抛开一切不谈,成功者总有独到之处,保持敬畏,虚心学习,是寻求进步的题中之义。

雷军在这本书里讲了小米发展的历史,讲了关键时刻的抉择,但我看完觉得,他最想讲的,还是那套被冠以“小米模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看完之后千条万绪,我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企业利润模型,即所谓溢价模型和性价比模型。溢价模型,以奢侈品为代表,以品牌为背书,基于信息差对于单件商品获取超额利润。性价比模型,即紧贴成本定价,以创新加效率的短周期周转来获取利润,并以此推导出了“爆品模式”,高度依赖于产品销量——其实也可以说成更直白的“薄利多销”。首先还是要抛开事实不谈——因为小米的性价比如何是一件难以界定的事,”小米最优性价比的是员工“的段子也许并非虚言。既然这样,商品低售价是通过削减用料、压缩人力成本得到的,还是真的紧贴成本定价,做到了利润率不超过硬件成本5%呢?作为圈外人是难以判断的。多年以来,小米落入了中低端的市场认知陷阱,也不能说与性价比这一提法无关。

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雷军在书里提到好几次的原则“和用户交朋友”,即提供高质低价的产品。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低价在道德上是完全正当的吗?从消费者的视角转到生产者这边来,对于小米普通的工程师或员工来说,如果产品能有更高的溢价,对他们来说是否能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回报?毕竟,赚够了钱也不肯给员工喝汤的老板固然存在,但没赚够钱还愿意让员工吃肉的老板恐怕是绝无仅有。我其实对“共赢”这一点在现实里存在的普遍性存在怀疑,或者说,现实里很多时候不得不陷入零和博弈或近似的零和博弈。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吗?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个人花的钱就是另一个人赚的钱,赚钱-消费的链条可以成为左脚踩右脚上天的社会经济正循环。在网络上曾经有对西方福利国家的讨论,认为他们的高福利来自高科技企业基于技术附加值对全球的高溢价收割,所以才能吃香喝辣。由此得出的推论,是随着中国企业技术不断赶超——这一点已经在发生且将会继续发生,中国人有一天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好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以新能源汽车、光伏、轻工业产品等为例,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所以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雷军在讲到小米造车决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路径,即“终局推论”。小米想要进入的这个新行业,新能源汽车,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属性,有什么样的定义,最终会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格局?先退一步,回到小米这家公司自身的定义,雷军给出的表述是“用互联网思维做智能制造”,依托软件、硬件、互联网的三角。手机,毫无疑问是电子消费品,但更精确的定义应该是当今时代最小型化、最常用的个人智能终端。这又让我想起昨天和朋友 Quentin 吃饭时聊天,他认为如果技术足够成熟,作为元宇宙接入口的 VR 眼镜将会取代当下手机的生态位,因为 VR 眼镜会比手机更便捷,交互性更强。有趣。

说到汽车,由于自己家里只开过油车,我对汽车的认知其实相当传统,也就是一个载具。如果雷军也认为汽车就是个载具的话,他恐怕是不会想去造车的。从油车转向电车,除了机械结构和能源上的区别之外,“电”对汽车带来的影响其实之前一直被我忽略了。传统油车的电其实是附属品,用来开空调、开灯,同时还要担心如果电耗光了车发动不了。但对电车来说,电就是全部,那么与电结合最紧密的现代智能终端被集成到汽车中,其实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由此,汽车的产品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单纯的载具变为了大型的智能设备,成为了智能生态场景的一部分。

定义清楚了汽车的属性,就可以去推测这个行业的终局形态。认识到汽车在未来将会成为电子消费品,那么已有的消费电子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赢家通吃。15-20年行业进入成熟期,全球前5的品牌将会手握80%以上的份额。换言之,这是一场吃鸡赛,在残酷的大逃杀之后,只有5个玩家能拿到诺亚方舟的终极船票。截至落笔,小米汽车已经发布了性能车 su7 和 SUV yu7,各方玩家也已经纷纷下场。未来如何,实在令人期待。

最后可以说回到雷军给小米总结的几个关键词,也就是从互联网行业中学到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当时想到看这本书,还是看到了小米汽车总设计师李田原的采访。找到切口,定义需求,小米汽车乃至花样繁多的小米生态链产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清楚谁会想买,在这个属于流量的时代里才能占下一席之地。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希望如此吧,哈哈。